2021年7月9日现在还有配资平台吗,北京交通大学获得了一笔200万元的捐赠。
捐助这么大一笔钱的不是企业家,也不是富豪,而是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他的夫人。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亲自出席了捐赠仪式现场,对这位院士表达了感谢和敬意。
就这样,北京交通大学又多了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院士基金。
生于贫弱,长于战乱
徐寿波,193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当时中国正是内外交困的混乱年代,徐寿波一家逃难到了乡下。
在那里,到了上学年纪的徐寿波学习劲头很足,丝毫不输给现在的做题家们,从稻田旁到月光下,书从不离身。
在徐寿波之前,他们家里没有出过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熏陶基本没有,支撑他这样努力的,完全是一种执着。
和很多后来的大科学家一样,徐寿波目睹了民不聊生,家徒四壁的现状后决心靠读书来改变命运。
20岁那年,徐寿波考入了南京金陵大学(后转入南京工学院)。
进入大学的徐寿波贪婪地吸收知识和各种养分。特别是爱读书这个爱好,终其一生,徐寿波都是有名的“书虫”。
在大学里度过了青年时光后,徐寿波等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1956年,成绩优越的徐寿波被中科院选派到苏联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学习。
在苏联,徐寿波学的是“综合能源”。
什么是“综合能源”?
这里要提到苏联的一位猛男科学家,克尔日柴诺夫斯基。
克尔日柴诺夫斯基是一位电气工程师。但他同时还是一位有名的革命家,政治家。
然而,注册制来了,股指期货来了,融资融券来了,协议减持来了,量化来了,甚至转融通都用上了的年代……做空就可以赚钱了。
他做了多大贡献,有多少功绩这里不多赘述了,只说一句:1895年,他与列宁共同创立了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联盟。
中间列宁,左二就是克尔日柴诺夫斯基
克尔日柴诺夫斯基发现能源问题必须进行综合研究。
因为发电要靠煤炭,还要靠石油、水电和其他能源,而且挖出来的煤还要用铁路运输,电厂发的电力还得用电网送出。如果光考虑开煤,就不能不考虑铁路;光考虑电厂,就不能不考虑电网;光考虑电力生产,就不得不考虑电力消费;光考虑技术,不考虑经济不行。
基于以上考虑,克尔日柴诺夫斯基创立了“综合能源”这一学科,开创了世界先例。
徐寿波学习这门新兴学科得心应手,而且天赋异禀。这也让他在回国后屡创佳绩打下了基础,这个后面会说到。
留苏期间,最让徐寿波印象深刻的事,莫过于1957年,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接见留学生了。
徐寿波也是这些留学生之一,他亲耳听到了那句名言: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从此,徐寿波报国之心更加殷切。
终于,机会来了。
小试身手
回国后,徐寿波调研了北京东郊热电厂时注意到,热电厂最大供热负荷计算的科学依据存在很大漏洞。
这个热电厂最大供热负荷是根据苏联普遍使用的蔡普林经验公式计算的。
热电厂,就是用来给城市供暖的热力厂。而供暖系统的设计,和当地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如果作为参考的气象数据不准确,会对资源投入造成极大影响。
要么会使供暖设备在多数时间里有富余,造成投资浪费;要么满足不了供暖要求。
徐寿波经过调查发现,热电厂采用的蔡普林经验公式有一个重要漏洞。那就是其采用的室外计算温度太低了,竟到-13℃!
徐寿波认为,苏联和北京所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也大不相同,采暖的最低气温不会那么低。
所以他没有迷信苏联专家,而是自己动手收集了北京地区的大量气象资料,经过反复计算和论证,
终于得出北京地区采暖用的设计最低气温为-9℃的结论,并且进一步创新了计算方法。
这个研究成果经历了数十年的实践检验,至今依然是北京采暖室外计算温度的选取数据。仅此一项,便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源。
突遇变故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为了制定第二个全国科学技术长远发展十年规划(即《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需要有一个专门研究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学科。
当时中国刚刚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认为生产技术和发展必须考虑经济规律,技术和经济必须结合。
经济学家于光远找到了徐寿波,问他:“你去调查一下国外有没有这样的学科。”
可结果是:因为中国的特有国情,这样的学科苏联没有,美国也没有,别的国家更不可能有。
年仅31岁的徐寿波咬紧牙关:你们没有不要紧,我们自己搞!
他想到自己学科的祖师爷克尔日柴诺夫斯基,当初不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吗?
于是“技术经济学科”成立了,除了中国外没有第二家。年轻的徐寿波感受到了无比的压力,但他认为即便千难万难,都要搞出一套适合中国发展的技术理论。
1963年,徐寿波写的《技术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通过,列入《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自然条件和资源调查研究、工业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医学科学技术、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一起,被列为七大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即便有了上级的支持,但因为这个学科太新,前景也太不明显。没有哪个单位愿意接受该项重要研究任务,徐寿波只好自己一个人干。
徐寿波编著的《技术经济学原理》目录
然而就在徐寿波打算大展拳脚之际,一场持续十年的动乱开始了。“综合能源”学科相关的研究室,又起又落,成立了又撤销、撤销了又成立。
徐寿波本人也被波及,但他始终相信会拨云见日,而且也没有停下自己的事业。
热血难凉
“综合能源”学科相关的研究室,还有徐寿波的研究,就这样在起起伏伏中折腾,一转眼就是二十年。
终于,在1980年,49岁徐寿波的《技术经济理论方法研究》公开出版,取名《技术经济学概论》。
但徐寿波的脚步还是没有停下来。
1980年,我国能源年消耗量是6亿吨标准煤,按照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时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58计算,到2000年,我国需消耗能源近40亿吨标准煤。
如果在21世纪中期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年能耗将达到100亿吨标准煤。
这个数字有多夸张呢?
是全世界其他国家加在一起的能耗量还高。
原国家计委联合几个部门搞过一次研究,得出结论:煤、石油、电力等总能源供给量只能翻一番。那么,能源到底能不能支持和保证经济的发展?
徐寿波当时是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能源组负责人,他的任务就是给高层一个答案。
在历史上,能源消耗翻一番,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事情从未有过。当时所有人都在问:中国能不能做到?
徐寿波的回答,完全有可能影响中国接下来能源经济政策制定,甚至是发展轨迹。
这可能是徐寿波一生中最沉重的历史重担了。
但徐寿波顶住压力,经过严谨地分析后,提出了一个新概念:GDP能耗指标。
这个词对2022年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了,但在当时是真正的新鲜词汇。
GDP能耗指标: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这个指标,能全面反映能源使用的技术经济效率,即综合能源效率。徐寿波也从中看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
只要重视工农业和服务业的成本,全面实行“广义节能”和“综合能源效率战略”,那么以翻一番的能源,完全可以保证经济增长翻两番!
于是徐寿波把自己的研究报告给了上级。
1995年,中国提前实现了十二大制定的战略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成绩。
徐寿波再一次用自己的知识,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徐寿波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综合能源、技术经济学、大物流、大管理这四门学科了。
有人用“拓荒”二字来形容他在这些领域的创新和开拓,徐寿波感觉有些受之有愧。
但他也承认,自己的一生确实都在创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决定捐出200万元积蓄给北京交通大学时,徐寿波说道:
“这笔钱,拿去支持更多青年人做研究现在还有配资平台吗,就是支持我国科学的未来。”
徐寿波能源苏联日柴诺夫斯基北京交通大学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