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朴珺的名字总是引发争议,仿佛总绕不开一些话题。早年,她似乎活得特别累,拼命表现自己是个独立女性,偏偏每次都让自己露出马脚。她的书里充满了励志故事期货配资交易,每一个标点都在大声告诉大家“我靠自己”。
她曾出版书籍,书中大谈独立,字里行间不断强调自己是自力更生的女性,试图展现成功和成就全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和任何人都无关。乍一看,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但现实却无情地揭示了她的努力。用力过猛的表现并没有带来掌声,反而招来了一片嘘声。
如果把时间倒回到她的起点,或许能更好地理解。田朴珺成长在上海的弄堂里,家庭中重男轻女的风气像重石压得她喘不过气,父亲的严厉也让她生活在寒冷的目光中,这种环境逼出了她骨子里的倔强,逐渐让她变得偏执和要强。
展开剩余84%2001年,凭着不小的努力,她终于进入了中戏,但父亲仅给她一年的学费,逼得她在读书的同时还得打工。结果因为课缺得太多,最终被迫退学。离开学校后,她跑到片场接些小角色,勉强维持生活。
命运开始在2006年悄然转折,她在长江商学院遇见了王石。作为万科创始人的王石,而她当时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演员。2012年,当他们的恋情被曝光,舆论瞬间炸开,网友讽刺她是“借王石的肩膀爬上去”的人,戏称她是“王的附属品”。
当时自诩为陈可辛“闺蜜”的田朴珺刚刚发表专栏文章,谁知陈可辛夫妇出来澄清,表示与她并无深交,甚至吴君如还幽默调侃“管她什么蜜,我男人归我”。她晒出的与褚时健的合影原本想展示人脉,却被老爷子当场批评,直言自己是给王石面子才同意拍照,并指出她的文章存在多处失实。
那几年,田朴珺为了撕掉“攀附者”的标签可真是没少努力。2013年,她成为了《中国合伙人》的制片人,虽然票房成绩还不错,但圈内人都知道,要不是因为王石的关系,这种角色根本轮不到她。之后她接拍的几部戏也非常尴尬,演技让人忍不住尴尬地看屏幕,根本没办法征服观众,连粉丝都找不到夸她的话。
这些举动,不仅没有让大家认可她的“独立女性”人设,反而让更多人觉得她靠着王石的光环,却不肯承认。她言行之间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享受着王石带来的资源和人脉,另一方面又努力否认自己依赖男人,这种“拧巴”的做法引发了无数争议。
她并没有放过写作的机会,2013年她给《智族GQ》写专栏,讲述褚时健75岁创业的故事,隔年把这些文字整理成《习惯就好》出版。然而,读者很快发现文章逻辑混乱、内容空洞,很多人开始质疑她借王石名气炒作。
2016年,她在北电演讲时公开表示自己绝不会靠男人,并要超越男性,结果更是招来了无数的嘲笑。在《最强辩手》节目中,王石反对她换豪车时,她立马宣称是用自己的钱买车,不靠丈夫。观众都觉得她这番强调独立的姿态显得太刻意。之后她制作的访谈节目《谢谢你,纽约》虽然邀请了名人来对话,但依然无法改变公众对她“过度表演”的印象。
一条社交平台上的动态,彻底改变了她的形象。田朴珺发布了一段视频,记录下她与王石带女儿的日常。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画面温馨而自然,大佬在女儿面前露出了童真的一面。她配文:“心里话,我对他的要求是:别把娃丢了就行”,这简单的一句话却透露出一种烟火气。
这一动态与她过去精心打造的形象截然不同。她曾用高跟鞋踩碎“王石的女人”标签,拼命在名利场中周旋,只为证明自己是个独立女性。如今,她的社交媒体动态却被定格在厨房的饭菜香与婴儿奶瓶之间,观众突然意识到,这个曾经紧绷的形象好像松弛了。
回顾她近半年的动态,仿佛能拼出她心态的变化。过去,网友的恶评常常引发她激烈的反应,而现在这些评论沉默无声。她不再费劲心思回应键盘侠,随手拍下晚餐照,替换了过去那些精心策划的职场照。曾经在商业论坛、文化沙龙之间穿梭的她,现在更像一个普通的妈妈,关注家长里短和孩子的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投入家庭,带着孩子,和王石一起为女儿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周末去郊外的时光似乎比商务谈判更加珍贵。将生活重心转到家庭,似乎成为了她人生下半场的聪明选择。她的转型充满了趣味,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固定的模板,关键是找到真正让自己幸福和满足的生活方式。
田朴珺的经历让我们明白,无论面对多少挑战与质疑,坚守内心的信念,调整自己的心态,接纳与放下,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发布于:山东省